——记全国优秀教师朱爱莲
何新国
她,1977年高中毕业后,一个偶然的机会,在江西省瑞昌市码头中学当上了一名代课教师,一干就是13年,而且每月只拿35元钱的工资,后来最多时也只有70元左右。1988年她调瑞昌市二中任英语教师。从教20年,17次获学校先进,6次获县(市)级“三八”红旗手、十佳青年教师,1994年被评为江西省优秀教师,1995年获全国优秀教师。
19岁,朱爱莲初为人师,为了教好学生,她孜孜不倦地学习,勤勤恳恳地工作。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背单词、练口语、试听力,在她的时间表上没有星期天河节假日。半年下来,她学完了中学全部英语教材,夯实了英语基础,教学成绩上去了,却也付出了体重下降10斤的沉重代价。
1993年4月,高三一位英语教师调往上海工作,两个班的课没人接。朱老师想学校之所想,急学生之所急,主动请缨承担其中一个班,3个毕业班每周21节课,每天改作业、试卷200多份,还要上班辅导、备课、家访、收集信息,身体虚弱的她终因劳累过度两次晕倒在讲台上,是心爱的学生和同行教师把她送往市人民医院。住院期间,她心里惦记着那份“责任田”, 口里常念着学生的名字,拔下针头提前出院,见此情景,学生流泪,领导和教师心疼。
朱爱莲常对人说:“母爱是女教师的专利。”在码头中学时,她班上有位年龄小的寄宿生,生活不会自理,朱老师就像母亲一样,每天下午带着他一起洗衣服,直到这位同学学会为止。一次冰雪天,这位学生卧病在床,屎尿弄脏了衣服和被子,朱老师知道后,跑回家把自己干净的被子给这位学生换上。她还冒着严寒,砸开冰把一大堆的脏衣服被子洗干净了。
学生王某,早年丧父,其母带着3个未成年的子女相依为命,因家境贫寒,无钱交学费,被迫中途停学,靠外出打工自己攒学费。不幸那位学生的母亲又病倒了,他再次面临停学的危险。朱老师主动帮他垫交学费,还掏出50元钱买来药品、营养品上门看望他生病的母亲,这位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:“朱老师,您的恩情我永世不忘,上学后我一定勤奋读书,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您。”后来,那位学生考取了大学本科,每年正月初一总是最先到朱老师家拜年。
朱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恪守这样的信条:“只有不会教的老师,没有转变不了的学生。”1986年,朱老师在桂林中学任班主任时,班上新转来的女同学柯某,上课神色木然,脸上露出哀怨的情形,朱老师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下午放学后,她想找这位同学谈心,可不见人,有人说柯某独自朝长河方向去了。朱老师顾不上回家做饭,连忙借来一辆自行车赶到长河,发现柯某正坐在河边痛不欲生,经过再三询问,柯甩出一句话:“我不想活了!”朱老师把她带回家里,吃过饭后继续开导她,鼓励她正视现实,直面人生,第二天又亲自陪伴该同学回家,让其忘掉不愉快的往事。那位女同学坚持在朱老师班上读完了高中,步入社会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,但她不会忘记这里面有朱老师的一份功劳。
朱老师爱学生、爱学校、爱自己的职业,在从教的20年里,她兢兢业业,无私奉献。曾经几度因社会对英语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使英语教师身价倍增,不少人也因此而离开了教育战线,但是朱老师没有为高薪聘请所动。码头砖瓦厂聘请英语翻译,新塘高中聘请高三把关教师,均收入颇丰,且都派专人商调,但她依然当着代课老师,没有动一动的念头。一些热心肠的人劝她“别再捧着一个泥饭碗”,可她却以“我离不开学生”一笑了之。的确,她心里装着是她的学生,唯独没有许多人热衷的名和利。她就是这样一位慈母般的代课老师,她对学生胜似亲生子女,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青春。
(原载《中国教师报》1997年4月27日第一版、《江西教育》1997年第3期)